訪談設計師:盧迪
小時候
在沒有轉筆刀之前
我是討厭削鉛筆這件事的
筆盒里從來都是堆滿了消好的鉛筆
后來,有了轉筆刀
我還是一如既往的討厭削鉛筆
真是一件無趣費時間的事情
但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有一個人,卻讓鉛筆屑開出了花
削鉛筆這件事
從現在開始似乎變得有趣起來
這個人,就是設計師盧迪
來自東北葫蘆島小哥哥一枚
目前西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在讀
美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會員
海峽兩岸年度設計未來之星
獲得 IF、星火設計等40余項國內外設計獎
作品多次經IF、spark design、Yanko design等權威機構線上展覽
擁有3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
《Pencil sharpener》
最近他的設計《Pencil sharpener》
讓平時被我們丟棄的鉛筆屑
開出了一朵朵五彩的花
繽紛的色彩從花心一層層地向外輻射
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漸進的美
鉛筆屑花停留在削筆刀上
與手柄一起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花器
讓人賞心悅目
就這樣
枯燥的削筆過程變得情趣盎然、細膩浪漫
能設計出這樣富有情趣的作品的他
也是一個滿腔熱血的感性設計師
喜歡設計,也喜歡烹飪、音樂、讀書
認真的做一道菜,聽一首曲子,讀一本書
也喜歡旅行,喜歡走在路上的感覺
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時刻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時刻觀察和發(fā)現著這個世界的美
不論是新的生活方式
還是不同的風土人情
他都愿意打開自己的一張網
去捕捉和過濾
去了解和體會
去學習和磨練
我不想只成為設計師
我想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碰巧極度熱愛設計
擦拭手套
四歲的時候
媽媽送給我的一本書《昆蟲記》
是它啟蒙了我觀察的能力
書本里成千上百種的昆蟲
像魔法一樣吸引了我
從那以后,我愛上了觀察
更愛上了自己的好奇心
這也養(yǎng)成了我的性格
也造就了我和設計的緣分
大學時期的第一堂課
我的老師講解了設計課程導論
介紹了一個“觀察與記錄”的方法
大概意思是按下思維的暫停鍵
不斷的回顧我們身邊顯而易見的的東西
在生活的過程中不斷觀察和記錄
而這竟與我多年的性格不謀而合
緣分就是這樣吧
自此,我對設計“一見鐘情”了
從此深陷設計之中
不能自拔
而這要感謝一路走來的師友
與他們的結實是我一輩子的財富
作為學生和正在成長的晚輩
時刻懷有感恩之心
對他們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和感恩
美國星火設計獎頒獎典禮現場
觀察和記錄
除了在設計上的應用
還輻射在情感或者生活周遭的一些事件
甚至是我所感知的一切
設計,不僅僅帶來的是一個作品一個方案
它更是一種催化劑
能打開身體的所有感知器官
教會你直接切換角度
不斷的傾聽和探索
不斷的發(fā)現,不斷的感受別人的感受
感受別的事物,感受一些發(fā)展的規(guī)律
而設計就是用心的去感受傾聽之后
身體本能的散發(fā)出來的反饋
這種本能應該是自然而然
就像一張網一樣
不斷的去過濾、思考
反思生活中的東西
設計是什么
是難以表述清楚的一個問題
無論到什么時候
都得對設計抱有一種敬畏的態(tài)度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達上的設計
放慢腳步,默默無聞的東西
其實才是最值得我們去設計體會和思考的
我覺得設計師應該以作出復雜的、堆砌的、
帶來喧囂的東西為恥
我個人認為設計師應該是內斂的、含蓄的
給到用戶的心理時是直接的
設計在生活中出現的時候
應該是潛移默化
而不是直接的變化吧
Soap sharpener
設計以一種優(yōu)雅的方式
直觀自然的去重新定義了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
我感覺更像是重新發(fā)現了它
這就像設計的真實感覺
學筆刀就是這樣出來的
小物品真的是花了很大很大的心思
設計它并不比設計以前的大方案花的時間少
設計師要時刻謹慎克制
而且一定要思考
反復不斷的思考
設計也是在溝通吧
像是一種看不見的紐帶和橋梁
最好這樣合理嗎?這樣做合適嗎?還可以更好嗎?會帶來什么?
設計是在感知生活之后去咀嚼
吐出來的一些東西
咀嚼的力道,時間的長短
需要自己去把控
可能我說的比較直白
可能用醞釀或者是懷胎更貼切一些
畢竟每一個設計作品都是設計師自己的孩子嘛
因為喜歡設計
想了解其背后的真正的道理和原理
了解它背后的理論做好設計
盧迪選擇了考研
不是因為迷茫
不是因為是個過渡期
這樣目標明確的他
發(fā)自內心的愛著設計這件事
不急不躁,不緊不慢
一步一步,有條不紊
一切自然而然
帶著夢想
揣著一顆勇于挑戰(zhàn)的心
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無論以后是什么形態(tài)的生活
和設計相關就好
就這樣走在設計的路上
真真切切
踏踏實實
挺好
本文為藝家人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店鋪:豬八創(chuàng)客吧售價:499
店鋪:聲波穿梭成迷茫售價:20.00
店鋪:購任性售價:169.00